發表文章

《原子習慣》- 我們都有「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模樣」的能力

圖片
你都如何養成習慣的? 我以前也覺得養成習慣很難。 想背單字書但第一天就達不到目標;想運動但家裡沙發太舒服;上班太辛苦一定要慰藉自己所以珍奶永遠戒不掉;躺在床上就想刷 FB 刷劇所以永遠比預定時間晚睡等等。 這些曾立下誓言的新年新希望永遠都只是「希望」。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小的完美主義者,我們痛恨自己兩天捕魚三天曬網,明明心裡明白養成好習慣很重要,但要不是一開始就用力過頭,就是從來沒努力過,只好責怪自己毅力不夠,最後開始痛恨自己。 但根據《原子習慣》,養成習慣其實不用這麼痛苦。 人們通常是以「想要達到的目標」來設定建立習慣的系統,但其實應該以人的本能來建立系統是比較可行的方案。 我最近依照書裡頭提的「提示」、「渴望」、「回應」、「獎賞」四個原則,建立起了每天背單字跟冥想的小習慣。我還發現以前一些習慣的養成,其實也有符合作者所提到的方式。在此跟大家分享其中四項深深有感的小心得。 1.       讓習慣輕而易舉 背一整本的單字書很累,那如果每天背三個呢? 從 12 月開始我就每天背三個,當然也會同時預習前面背過的所有單字。因為每天只有背三個,背得滾瓜爛熟,前面的單字就算累積再多,只要保持每天預習,都可以記得住。 如果三個還是太多,那就只背一個。 知名 Youtuber 好味小姐就在她的 Podcast 裡提到,她曾經寫論文寫到逃避現實,後來使用的方式就是每天打開 word ,每天只寫一兩句就好,日積月累,論文也寫出來了。 最重要的是培養大腦跟新習慣相處的機會,而不是進度。等習慣之後,一個可以變兩個,兩個可以變四個,以此類推。 2.       讓習慣很順便 新習慣應該要附著在舊習慣上。什麼意思? 我有個瑜珈墊,最近腳拉傷沒辦法做瑜珈,我就把它收起來了。但因為復健動作需要躺下來做,我又拿出來用。可是我房間很小,每次做完就必須收起來也讓我覺得很懶,於是應該每天做 20 組的復健動作經常忘記。 後來我發現其實我只要在睡前把瑜珈墊攤開做 10 組運動,也不用收起來,等早上起床後我一踩到瑜珈墊就會自動自發地再做 10 組運動,然後再收起來就好。 冥想也可以接續著做,新習慣也可以跟著建立起來,我根本不用再另外想辦法。 3.       讓習慣難度降低 《原子習慣》書裡頭提到一位藝術家說他每天的目標就是讓自己能夠到達工作室就好了,所以當他坐到計程車上,也就達到今天的目標了。 這讓我

電影「玫瑰人生」 - 不後悔的人生

圖片
  我一直很羨慕非常有才華的人。 他們就是老天爺賞飯吃,連想都不用想就有人幫他們規劃好了一條康莊大道。只要順著這條路走,做自己喜歡的事,就能賺到錢,得到名聲,厲害一點還可以名留青史。 命中注定,聽起來就像少女找到了一生的真愛一樣。 愛迪特琵雅芙(Edith Piaf)就是那個幸運少女。 她是誰?她是法國香頌天后,也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全面啟動」中,那首讓人如癡如醉的「玫瑰人生」的原唱者。 這部自傳片,也是取自於她這首歌。 愛迪特琵雅芙的確是天選之人,她出生於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915年,爹不疼娘不愛,還被丟包給經營妓院的祖母,不當的照顧讓她眼角膜發炎差點失明。沒有被栽培過的她14歲就開始當街頭藝人,20歲被路過的高級俱樂部老闆發掘,從此進入上流社會,認識了幫助她演藝事業更上一層樓的商人、鋼琴師跟歌手們。在經歷過愛人意外死亡及嚴重車禍後,為了麻痺身體及心靈的疼痛,愛迪特琵雅芙逐漸染上毒癮。43歲身體不適倒在舞台上,45歲發表了「玫瑰人生」這首歌 ,1963年47歲過世。 這部片拍得非常棒,在愛迪特琵雅芙戲劇般的人生走馬燈中穿插一首又一首她膾炙人口的歌曲,低沉渾厚的嗓音跟豐富的人生經歷,每句從她口中唱出來的歌詞都完整對照到她的心境。所以美麗才華外的其他所有問題,比如個性驕縱浮誇、對愛偏執,情緒捉摸不定,連她的毒癮在粉絲眼中,都成了一種可以被原諒的殘缺美感。 但我看完後,卻很心疼愛迪特琵雅芙,也改變了對「才華」的迷思。 才華的確能讓人被世界看到,但在這之後,才是真正的人性考驗,如果有能力通過考驗當然沒話說;但如果沒通過考驗,在光芒過後,就會留下一個不勝唏噓的結尾。 大多數沒有她這樣才能的平凡人,能夠從她的人生故事得到什麼啟發呢? 第一,知道自己要什麼非常重要。 從出生的一刻起,愛迪特琵雅芙就沒有享受過被愛的感覺。她不被祝福地活到世界看到她的才華為止,20年的底層生活讓她學到弱肉強食的生存本能。除了年輕跟歌聲外,她什麼都沒擁有過。所以等到她可以擁有一切後,就不知道該怎麼取捨了。 得到了愛情後不願意放手,得到了名聲後貪婪地活著,甚至不惜用海洛因硬撐下去,卻間接毒害了她的身體,到最後連舞台都失去後,很快就香消玉殞了。 第二,錢不能解決一切,才華也是。 才華帶來的美妙物質生活來得快,太輕易到手。她滿足了年少時的缺乏,卻以為這就是人生的一切了。 在巨星丰采下,我看的是一個放膽

Netflix紀錄片「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 學會珍惜在乎的事不盲從

圖片
  讓我先問個問題:你在雙11買了什麼東西? 不論是什麼,我希望你會一直使用它們,滿意且不後悔買下。而不是等到幾天後收到包裹,不但不想承認曾經有下單買,還一度懷疑是不是遇上詐騙。不花錢不開心,花了錢,常常更不開心。 怎麼會這樣? 前幾天我在Netflix看了兩部紀錄片,《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及《極簡主義:簡約當下》。講的是兩個人生勝利組是怎麼揮別物質氾濫成災,到四處推動斷捨離,期間的生活實驗與人生理念。 兩部片的主角都是約書亞和萊恩,他們是標準的人生勝利組,十年前實現了美國夢,有房、有車、有事業、有婚姻。 可是在27歲那年,約書亞同時失去母親跟婚姻,他在整理母親龐大的遺物時,感覺到母親嚴重缺乏安全感。而且這些東西,每樣都留有遺憾的回憶,但是從來沒去整理,到最後也只是堆積遺憾罷了。他本來想保留所有遺物,後來決定只帶走幾樣紀念物。回到家後,也以同樣方式處理自己的東西。 幾個月後萊恩見到約書亞,發現他整個人變得開心又神清氣爽,約書亞不吝嗇分享「極簡」這個概念。萊恩也決定試試看,只是方法更更激烈。 萊恩把所有東西都打包,包括牆上的畫、垃圾桶、牙膏跟湯匙,假裝隔天要搬家,並依照房間位置來標識紙箱。然後實驗21天,如果有需要什麼東西,就從紙箱裡拿出。看看21天後會發生什麼事。 結果,還有80%的紙箱從未被打開。 萊恩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跟一大堆不需要的東西生活這麼久。沒有它們,他不會不開心;有了它們,他也沒開心到哪裡去。 看得出來這部片子的主旨,在探討以消費作為經濟成長指標,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美國人從小被教導,有物質就是幸福。我對這件事最有感覺的時候,也是我在美國讀書的那六年。 留學生都窮,喜歡撿便宜,尤其是以勤儉聞名的亞洲人。每次跟朋友聚會,最喜歡分享的資訊之一,就是誰又發現折價網站、去哪裡找最便宜的折價劵、感恩節跟聖誕節要買什麼最划算。 每次在美國公路旅行時,絕對不錯過任何一家outlet。那裡品牌之多、衣服折扣之低的程度,足以讓人回到台灣會不屑買衣服。因為便宜,就不手軟;因為便宜,就亂買亂穿,那是我混搭風格最突出的時期。然而提著大型購物袋在等公車時,理智就回來了,購買亢奮後的空虛吞噬了我。我知道下次帳單來我會愧對父母,並且發誓再也不買。直到兩個禮拜另一波折扣。 然而現在,在我學著斷捨離後,目前我手邊只有不到7件衣服是我從美國帶回來的。 但斷捨離真的是解決之道嗎

電影「永恆族」 – 所有我因為算錯信用卡優惠而多花了50塊錢的憤怒,在看完這部片後全消失了

圖片
 因為它值得我用全票的價格去觀賞它。 我甚至有點後悔聽了朋友的建議,沒有去看IMAX。(就一點啦) 就是這麼瘋狂。 我本來不是導演趙婷的粉絲,我看完她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游牧人生」,雖然感動,但沒有印象深刻到會把這個人記在腦子裡。 現在我會了,而且從此只要是她的作品我必定去電影院看。 為什麼? 「永恆族」這部片其實前陣子口碑場的時候,評價很糟。不論是美國或台灣,以漫威這個只要出手,大都能獲得滿堂喝采的品牌來說,爛番茄48分幾乎不可思議。 樹大招風,這個已經把電影當成連續劇來經營的公司,大家越來越抱著看熱鬧的心態,想說總有一天會等到漫威出一個把自己招牌砸爛的作品。 而「永恆族」似乎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老鼠屎。 所以我本來是沒有很期待,只是用一種「認分地把連續劇追完」的責任心進了電影院。 然後看完後我就變成腦殘粉了。 太意外,震驚到我不得不寫個心得壓壓驚。 首先,我終於懂為什麼這種商業大片是找這麼不主流市場的趙婷來導。 畢竟她在接下「永恆族」時,令她聲名大噪的「游牧人生」根本還沒上映。 這裡要稍微解釋一下大概劇情:「永恆族」是以一群在各個星球周遊,以消滅「變異族」為己任的外星人。他們在西元前4千年就來到地球,潛伏在人類社會至今。如今「變異族」又出現,導致他們不得不重新集結在一起…… 趙婷的風格剛好很適合描繪這群古老的人,他們長生不老,極富遠大的智慧,趙婷風格的「話少、淡淡的距離感、角色總是帶有一種纖細內斂的特質」,跟這群角色的設定非常符合,我深深被這群英雄的柔軟及神秘感所驚艷。 再加上他們是以整個地球為保護範圍,影片幾乎把各種美麗的地理風貌都讓觀眾一飽眼福。趙婷用寧靜的自然大地風光,把開著廂型車的游牧流浪生活拍得有多浪漫,她就把創造地球千年文化的永恆族拍得有多美。 其次,這部片消除了漫威風格的既定印象。 我想,有一部分爛評價,來自於很多人都抱著對漫威風格的既定印象去看這部片,結果發現不符合期待後失望度翻了兩倍。 但如果按照預定的上映時間,一年會有好幾部漫威電影上映,連續看這麼多,裡頭的套路會很容易就被看出來,那種膩是更容易丟失觀眾的。 漫威很聰明,寧可在觀眾失去興趣之前做些微調整。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劇情的大格局幾乎沒什麼變,依舊是漫威那套八點檔路線,但就因為他們總是跟不同風格的導演合作,所以每次進電影院,都是不可預期的。 而且不會有人覺得永恆族都活了8千年,說話方式還跟復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 喜悅是一個面對世界的方式

圖片
前幾天看到某個網友說她最近心情很煩,一煩就睡不著,想詢問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不要晚上胡思亂想。 這就讓我想到最近在讀的這本《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說來慚愧,雖然我大學讀心理學,但一直沒有管理好我的心理狀態。 我也許知道一些理論,知道吃一次冰淇淋很開心,吃三十次冰淇淋讓人很噁心的邊際效應,知道要每天對自己說好話,知道情緒起起伏伏才叫正常,知道負面心態是可以學習調整的,知道寫日記對抒發有幫助,知道自己完美主義不要對自己這麼苛責等。 再加上這些年來我陸陸續續看了一些書,比如《被討厭的勇氣》、張德芬的身心靈三部曲,《脆弱的力量》、《西藏生死書》等,族繁不及備載。有些獲益良多,有些迷迷糊糊,有些格格不入,還在摸索路上的我,雖不見得能吸收上頭所有的知識,但也在耳濡目染下,稍微了解自己一點點。 以上這些書,在告訴你該怎麼與情緒共處時,都算是比較教條式。而《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就像它的書名,是一本只談喜悅的書。從我捧起這本書開始閱讀,就知道我找到了最後一片拼圖。閱讀它是非常舒服的過程。 為什麼我想要跟大家分享?它又有什麼值得分享的點呢? 第一點,它非常好讀。 你不認識達賴喇嘛沒關係,你不認識跟曼德拉齊名的南非大主教屠圖沒關係,你不懂藏傳佛教在幹嘛沒關係,你對基督教沒興趣也沒關係。作者通過一個只有五天的聚會,在每天忙碌的行程中,去擷取這兩個人生經歷過大起大落的智者一些智慧的結晶。所以它看起來像散文,也像札記。 兩位老者幽默又有趣的互動也很真誠,屠圖總虧達賴喇嘛英文很爛,達賴喇嘛就會拍拍屠圖的手,屠圖就會假裝生氣把他推開。類似像這種可愛的小互動,總是把我逗得忍不住嘴角上揚,內心暖呼呼的。 第二點,它告訴你就算是偉人,也是會遇到塞車跟飛機不飛。 達賴喇嘛八十歲了,仍然望不到可以回西藏的希望;七十幾歲的屠圖經歷過南非種族隔離與大屠殺,並為同志婚姻站台,也支持自己的女兒跟女友結婚,在訪談的當下已被確診有癌症。 就算經歷過大風大浪,他們仍然害怕上台會講錯什麼話、對突然拋錨的車子咬牙切齒、對打翻在身上的咖啡咒罵。這就是人性,他們喜歡自己是跟所有人站在一起,而不是高高在上。 「當我在世上能夠與七十億人擁有深刻的交流和共鳴,不是很美好嗎?有七十億人跟你站在一起,還有什麼好擔心跟害怕的?」達賴喇嘛說。 第三點,喜悅其實並不難。 達賴喇嘛分享了喜悅的本質以及八大支柱:觀點、謙卑、幽默、

為什麼要把書清掉?

圖片
  最近清書有告一段落了,想來整理一下心得。 附上我這幾年為了清書而突飛猛進的閱讀量 如果從 2017 年開始算,我應該丟了有 1000 本書 ( 漫畫跟一般書籍 ) ,花了將近 5 年的時間, 為什麼要把書清掉? 我從小就很愛看書,但我家人 ( 包括我的親戚 ) ,對書沒有太多喜好。 我一直以為我這個基因是從我爸那裡遺傳過來的,畢竟他年輕的時候也會讀什麼許文龍或彼得管理大師這類的書。但後來發現他只是為了裝作自己很有氣質而已,誤會大了 XD 但我真的很愛看書,愛到小時候書店就是我媽的托兒所,她要去證劵交易所或弄頭髮,不管幾個小時,只要把我丟在兒童讀物區,回來八成我都還維持原來的姿勢不變。 現在想想,我媽神經也滿大條的,可能是想只有窮鬼,沒娛樂的小孩才會來書店白看書,誘拐犯不可能會有興趣吧 ( 喂 但這個興趣在長大開始有零用錢後,就慢慢成了負擔 ( 物理性 ) 。 這也滿神奇的,我小學五年級、高中畢業、大學畢業、跟為了工作搬到台北,人生奔波了這麼多趟,書本這麼重的東西從來不在我放棄清單內。每次一到新的地方就是想要買什麼樣的書櫃、每次出去走走如果沒事就去逛書店、出來後帶個兩三本書,把書櫃塞得剛剛好的滿足感,真的是無法形容的開心,好像自己歷經波折,終於又找到一塊人生缺的那塊拼圖似的。 所以我不覺得書應該丟掉,我也從不丟書的。神經病才把自己好不容易買來的東西用賤價賣掉。 直到某天我看到日本某一個作家 ( 好像是大江健三郎 ) ,他說他有一次在計算他的書的時候,突然大哭,他說他一年大概可以讀 100 本書,假如他預計能再活 30 年,頂多只能再讀 3000 本書,一想到世界的知識如此廣闊但他的時間卻如此有限就愴然而涕下…… 大文豪的境界我無法領會,但 3000 這麼具體化的數字令我頓時汗顏,我不經意掐指計算自己的讀書速度還有藏書,一算不得了,如果要把它們全都看完,大概就是如果我今年當選里長的話,恩,連任兩屆沒問題。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藏書的大本營,老家要搬家了。 老家的典藏囊括了我從國小到高中所蒐藏的幾百本漫畫、幾十本畫冊、各類型毫無關聯,以為看了就會打通任督二脈,但殊不知會有時效性的書籍,還有我大學畢業後還保留的教科書跟換工作中留下的筆記。以上這些聽起來都很垃圾,但我沒有想說要丟它們。 那時候在挽起袖子準備好好清

親情解鎖 - 溫柔的包容

圖片
  喜歡維果莫天森的人,絕大部分都是從魔戒開始初戀他的,我也不例外。 那時候被魔戒迷得如癡如醉,比電影三部曲總長度還多個一兩倍的幕後花絮一定也是看個好幾遍。裡頭每個被訪問的人總是不厭其煩地說,飾演人皇的維果莫天森是個溫柔的大好人。 涉世未深的我就這樣被洗腦了(不對 魔戒光環漸漸消失,我仍然持續關注他的消息,但就跟某些紅了就任性的好萊塢明星一樣,他沒有繼續拍商業大片,而是轉往比較沒這麼商業的獨立電影,要不是就是台灣片商一看就會胃痛的西班牙啦等等更不知名的電影作品。 不論這十幾年的時間他是在沉澱,還是在試圖抹去眾人對他的期盼與目光,總是堅持自我,非常有藝術家那種任性氣質的維果莫天森仍然在世界看不到的地方持續突破自我,才有了這部《親情解鎖》,他繼歌手、作曲者、演員、畫家後、又多了一個導演頭銜。 不得不承認,我的確是因為維果莫天森才進去看這部片。 作品是可以看出一個創作者的內心,尤其是第一部作品,它還沒來得及學會掩飾,只忙於把最純粹的想法展現給世界看,粗糙、多餘、平淡、老梗,這都是第一部作品的原罪。 但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很慶幸自己是維果莫天森的粉絲。因為你可以從這部作品裡感受到他是多麼溫柔的一個人。 本片是根據維果莫天森的親身經歷,他兩年多來照顧失智父親,從而梳理他從小到大與父親的相處過程。 梳理家庭關係是現在很流行的一種療傷方式,也是一種非常不舒服的方式。有過類似緊繃經驗的人一定深有體會。 飾演父親的藍斯亨利克森(如果有在玩 PS4 遊戲「底特律:變人」的玩家應該對他不陌生,他就是裡頭智慧長者的代表,卡爾)的演技實在太好,我除了沉浸在他低音砲,帶有滄桑的低沉嗓音無法自拔外,他把一個自大、沒涵養、恐同、瘋狗亂咬、如果活到現在一定會投川普的共和黨老白男演得入木三分;但他卻也是個缺乏自信、缺乏愛、除了擊潰別人來得到滿足外沒有其他人生目標,可憐落魄的獨居老人。 他驅逐了所有人,卻又怪別人沒能力討好他,所以這世界越來越邪魔歪道一定是大家全都是不追尋正道的放蕩分子……聽起來是不是莫名其妙熟悉? 所以雖然在劇裡身為兒子的維果莫天森一直隱忍相讓,觀眾幾乎都在懷疑他怎麼還能忍受這樣不尊重自己的父親,但我想,就是因為父親的越無理取鬧,越能讓兒子看清自己父親的可憐及可悲之處。 任性了一輩子,傷害了一堆人,上帝讓這個男人活了這麼久,現在他也只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