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 喜悅是一個面對世界的方式


前幾天看到某個網友說她最近心情很煩,一煩就睡不著,想詢問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不要晚上胡思亂想。

這就讓我想到最近在讀的這本《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說來慚愧,雖然我大學讀心理學,但一直沒有管理好我的心理狀態。

我也許知道一些理論,知道吃一次冰淇淋很開心,吃三十次冰淇淋讓人很噁心的邊際效應,知道要每天對自己說好話,知道情緒起起伏伏才叫正常,知道負面心態是可以學習調整的,知道寫日記對抒發有幫助,知道自己完美主義不要對自己這麼苛責等。

再加上這些年來我陸陸續續看了一些書,比如《被討厭的勇氣》、張德芬的身心靈三部曲,《脆弱的力量》、《西藏生死書》等,族繁不及備載。有些獲益良多,有些迷迷糊糊,有些格格不入,還在摸索路上的我,雖不見得能吸收上頭所有的知識,但也在耳濡目染下,稍微了解自己一點點。

以上這些書,在告訴你該怎麼與情緒共處時,都算是比較教條式。而《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就像它的書名,是一本只談喜悅的書。從我捧起這本書開始閱讀,就知道我找到了最後一片拼圖。閱讀它是非常舒服的過程。

為什麼我想要跟大家分享?它又有什麼值得分享的點呢?

第一點,它非常好讀。

你不認識達賴喇嘛沒關係,你不認識跟曼德拉齊名的南非大主教屠圖沒關係,你不懂藏傳佛教在幹嘛沒關係,你對基督教沒興趣也沒關係。作者通過一個只有五天的聚會,在每天忙碌的行程中,去擷取這兩個人生經歷過大起大落的智者一些智慧的結晶。所以它看起來像散文,也像札記。

兩位老者幽默又有趣的互動也很真誠,屠圖總虧達賴喇嘛英文很爛,達賴喇嘛就會拍拍屠圖的手,屠圖就會假裝生氣把他推開。類似像這種可愛的小互動,總是把我逗得忍不住嘴角上揚,內心暖呼呼的。

第二點,它告訴你就算是偉人,也是會遇到塞車跟飛機不飛。

達賴喇嘛八十歲了,仍然望不到可以回西藏的希望;七十幾歲的屠圖經歷過南非種族隔離與大屠殺,並為同志婚姻站台,也支持自己的女兒跟女友結婚,在訪談的當下已被確診有癌症。

就算經歷過大風大浪,他們仍然害怕上台會講錯什麼話、對突然拋錨的車子咬牙切齒、對打翻在身上的咖啡咒罵。這就是人性,他們喜歡自己是跟所有人站在一起,而不是高高在上。

「當我在世上能夠與七十億人擁有深刻的交流和共鳴,不是很美好嗎?有七十億人跟你站在一起,還有什麼好擔心跟害怕的?」達賴喇嘛說。

第三點,喜悅其實並不難。

達賴喇嘛分享了喜悅的本質以及八大支柱:觀點、謙卑、幽默、接受、原諒、感恩、慈悲、付出。

人的痛苦大多都是自己造成的,所以同理也應該有能力創造更多喜悅。關鍵在於我們的觀點,以及隨之而來的想法、感受與行動。

作者不但詳細解釋了達賴喇嘛跟屠圖保持喜悅的秘訣,也附上許多科學理論證明這八大支柱的確有使人保持愉悅的效果。

我喜歡這本書是因為沒有特定宗教教條、沒有人生大道理、而是告訴你,人生要活得喜悅,其實很容易。去感知、去覺察生命中美好的小事,達賴喇嘛跟屠圖大主教也是在這些生活的小確幸中,感受生命的美好的。

他們毫不吝嗇地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秘密,甚至是最常被人問起的問題。

當達賴喇嘛主動提起「性生活」這三個字,把屠圖跟作者嚇了一跳,調皮的達賴喇嘛被他們的反應逗得開懷大笑。(至於為什麼會提起這三個字,就讓大家自行去尋找答案了XD)

所以,回到文章最上頭的那個例子。

我很想跟那位網友說,自古以來,哲學家跟宗教學者都一直在找情緒的最終解答。以前的人用辯論、用想像力,現在的人用邏輯、用統計,仍然找不出所以然。

兩位睿智的老者向讀者展示,只要是人,就一定會有喜怒哀樂。保持喜悅也許沒有捷徑,身而為人永遠都要被正面及負面情緒左右拉扯;但同時喜悅也是有捷徑的,只要持續保持同理心的觀點、謙卑、幽默、接受、原諒、感恩、慈悲、付出,喜悅就會越來越常駐在心。

我覺得這八點也適合放在自己身上:對自己寬容一點;用不同的角度觀看自己的缺點;用有趣的方式看待自己的挫折;接受自己的失敗;感恩生命中美好的一切;用慈悲對待別人,並且慷慨付出。

這本書不談別的,只談喜悅。

而且看兩個可愛的老人家打情罵俏,也是不錯調劑身心的方式呢!

歡迎前往我的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arpersreading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etflix紀錄片「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 學會珍惜在乎的事不盲從

親情解鎖 - 溫柔的包容

《沙丘》- 美麗的序章